林来锦:《疑龙经》全文白话翻译原文注释及图解(八)上古地师相地的方法

林来锦:《疑龙经》全文白话翻译原文注释及图解(八)上古地师相地的方法
    马上咨询

    第八课、上古地师相地的方法 

    原文 

    若不穷源论祖宗,也寻顿伏识真踪。 

    古人寻龙寻顿伏,盖缘顿伏生尖曲。 

    曲转之余必生枝,枝上必为小关局。 

    譬如人行适千里,岂无解鞍并顿宿, 

    顿宿之所虽未住,亦有从行并部曲。 

    顿伏移换并退卸,却看山面何方下。 

    移换却须寻回山,山回却有迎送还。 

    迎送相从识龙面,龙身背上是缠山。 

    缠山转来龙抱体,此中寻穴又何难? 

    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 

    升虚望楚与陟南,此是寻顿与山面。 

    降观于桑与降原,此是寻伏下平田。 

    度其阴阳揆kuí)以日,南北东西向无失。 

    乃陟南冈景于京,此是望穴识龙形。 

    陟(zhì)彼百泉观水去,陟彼溥 pǔ原观水聚。 

    或陟南冈与太原,是寻顿伏非苟然。 

    古人卜宅贵详审,经旨分明与后传。 

    地名注释: 

    (1)虚:“墟”,河南漕邑楚墟,是夏朝时期楚人祖先的居住的祖地; 

    (2)南岗:南面的大山; 

    (3)百泉:在河北邢台市。有十五个泉群,水量大,水质好; 

    (4)太原:大平原; 

    (5)古人:比杨公时代还更早的人,如夏末的公刘. 

    若不穷源论祖宗,也寻顿伏识真踪。古人寻龙寻顿伏,盖缘顿伏生尖曲。 

    若不穷源论祖宗,也寻顿伏识真踪”笔者怀疑这里的“若不”和“也”在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已经成了明显逻辑病句。杨公的原意应该是在这里告诉我们在寻龙堪穴的时候要先去找龙脉的源头,要先论山脉的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等,要我们根据龙脉的顿伏变化来识别哪条龙是真龙; 

    古人寻龙寻顿伏,盖缘顿伏生尖曲。”古人寻龙是根据龙脉的顿伏变化来识别真龙的;“盖缘”这是因为这个山脉的顶上会生长出各种圆山、尖山、平山等,只有爬上山顶,跟着这个脉线走,才不容易在识别的时候发生错误;“顿”指的是上升;“伏”指的是下降;在我们地理上要求少祖山和父母山之间各山头的五行只能相生不能相克;比如金山不能克木山,木山不能克土山等;在分辨“顿伏”的时候一般就用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人在平地上随着这个山脉行走,另一个方法是要爬上山顶沿着山脉的脉线行走,通常用第二个方法更不容易发生偏颇; 

    曲转之余必生枝,枝上必为小关局。譬如人行适千里,岂无解鞍并顿宿; 

    曲转之余必生枝,枝上必为小关局。”山脉在弯曲的时候容易生出小的分枝山脉,生出的枝条容易形成小的关局; 

    如人行适千里,岂无解鞍并顿宿;”这个龙行千里,就好像人要去千里之外旅行,路程太远,中途就会要休息下,住个宿,吃个饭啥的。 

    顿宿之所虽未住,亦有从行并部曲。顿伏移换并退卸,却看山面何方下。 

    顿宿之所”原指住宿的地方。在这里指主脉暂时停留的地方;杨公说主脉暂停的地方虽不如主脉长期停留的关局那么藏风聚气,但是这里也会有随行的从龙,缠山、贵砂出现; 

      “顿伏移换并退卸,却看山面何方下。” 

      “顿伏”是指山脉的升降变化,如高变低,低变高、高再变高、低再变低之类的变化;移换”是指山脉的星体变化,金变木,木变水,土变火之类的变化;“退卸”是指山脉的大小变化,如老变嫩,嫩变老,大变小,小变大之类的变化;我们在实践中看山脉要根据山脉的这些“顿伏、移换、退卸”特征去分析山脉到底是往哪边而去了;所以如果只在山脚下没有到山顶上的实地去看,这样点穴的失误率会很高。 

    移换却须寻回山,山回却有迎送还。迎送相从识龙面,龙身背上是缠山。 

    移换却须寻回山,山回却有迎送还。”山体变化的时候,还要拉开长度,放宽眼界来回头看后面的山,前后山之间它往往会形成类似于一个回龙顾祖的态势,且两边都会有砂水缠护着迎送;什么叫迎送?就是类似于龙脉过峡时的左右接续砂手,详情看《阴宅总论•过峡》 

    迎送相从识龙面,龙身背上是缠山。”龙身左右有这种迎送的砂手,就比较好去识破龙身贵贱的真面目,龙身背后有缠山也比较容易识破龙贵贱的真面目; 

    “缠山转来龙抱体,此中寻穴又何难?” 

    如果龙背后的缠山在往前走之后再回头来环抱这个龙的身体,这种缠山所护的穴位会比较好找; 

    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升虚望楚与陟南,此是寻顿与山面。 

      “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古人在建大城市及建小城市的时候,他们的首要关键任务就是先摸查清楚这个龙脉从何而来,往哪而去以及龙脉的起伏、推卸等情况; 

      “升虚望楚与陟南,此是寻顿与山面。” 

      “升虚”,升是爬上、登上去的意思;“虚”是通假“墟”,“墟”这里指的是河南的楚墟(漕邑墟);漕邑墟这个地方,原先是夏朝时期楚人祖先居住的地方;“升墟”,是指爬到这个楚墟的最高山顶上,瞭望整个楚人的祖地迁居路线,这些楚人的祖先(夏朝人)先在楚墟范围内居住,后面因为屡屡受到戎狄等民族的侵扰又迁徙到淮南居住,楚人的祖先也是根据龙脉的顿伏和背面情况才确定可以在淮南建都市的。 

    降观于桑与降原,此是寻伏下平田。度其阴阳揆(kuí)以日,南北东西向无失。 

      “降观于桑与降原,此是寻伏下平田。”“降”下降的意思;杨公又继续谈他之前的古人是怎么找地的?他说呀,之前的古人跟随着龙脉下降到地势更低的地方之后,古人们就会去观察这个桑田和平田的形势如何;“桑”指的是桑田,“原”指的是平原、平田; 

      “度其阴阳揆kuí以日,南北东西向无失。” 

      杨公又继续谈古人是怎么测量方向和阴阳的?“度”就是测量的意思;“揆”就是揣测的意思;杨公说古人是靠着利用太阳当参照物去测量方向以及分辨阴阳的,测量起来也是很准确,向来没有失误; 

    乃陟南冈景于京,此是望穴识龙形。 

    “乃”于是的意思;“”爬上的意思;古人因为懂得识别龙脉顿跌、移换、退卸的方法以及掌握了利用太阳测量方向分辨阴阳的方法,于是才可以从楚墟,过淮南,翻山越岭翻过“南冈”之后才找到建大都市的一个地方; 

    以上是完整版的古人寻龙勘穴的方法。 

    zhì)彼百泉观水去,陟彼溥原观水聚。 

    北方是平原居多,没有多少山脉,北方人祖先又是怎么样寻龙勘穴的呢?杨公就说:北方人就是“观水”,比如在河北邢台市百泉那里,先找到有水的地方,然后再观察这个水的去向,之后跟这个水去广大的平原里面观察水聚在哪里;水聚的地方就是可以结穴的地方。 

    或陟南冈与太原,是寻顿伏非苟然。古人卜宅贵详审,经旨分明与后传。 

    古人爬完高山又走过平原,终于找到了好的宅地,不是偶然胡乱找来的,它是按照山脉的顿跌、移换、退卸寻找而来的; 

    古人卜宅贵详审,经旨分明与后传。”杨公说:古人在寻龙勘穴的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就是审查龙脉顿跌、移换、退卸的时候十分详细与用心,且论述的理法分明;我呢(杨公)继承这些经典理论后,就有条理的写在了《疑龙经》这本书中的后面供后人学习参考。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赣ICP备2023013443号 赣公网安备36073102000157号